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分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翻簧竹刻《富春山居图》令人叹为观止

翻簧竹刻《富春山居图》令人叹为观止

发布时间:2014-03-11 查看次数: 1235次
6月1日,浙江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在台北联合举办“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分藏海峡两岸数十年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无用师卷”实现历史性的合璧。而在常熟古城区一幢普通的居民楼中,常熟七旬老人、竹刻艺术家张冠文,用翻簧竹刻技术将《富春山居图》完美“合璧”在竹簧之上,耗时8个多月,令人叹为观止。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1650年(清顺治七年),《富春山居图》为藏家吴洪裕所有。吴洪裕临终时要求家人将画焚烧殉葬。点火时,幸有其家人将此画抢出,但画自此断成两截。短的一截称“剩山图”,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长的一截称“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73岁的张冠文所学专业是核物理电子仪器,1963年,他从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事核物理研究,1965年调回家乡常熟工作。张冠文从小就爱好篆刻,喜欢书画。退休之后,张冠文从2005年起开始学留青竹刻,2007年起开始苦苦钻研翻簧竹刻技术,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张冠文终于将翻簧竹刻技术娴熟运用到他的创作之中。
  张冠文萌生了将《富春山居图》刻在竹簧上的想法,经过长期酝酿构思、想方设法搜集资料、制簧,并多次在竹簧笔筒、竹簧镇纸、木板等材料上试雕,反复揣摩,在无数次的实践中,不断改进刻刀,练习刀法、技法。
  张冠文翻簧竹刻所参照清四大家之一的王翚第八次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临本(此临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是王翚71岁时所作,为国内所藏所有名人临本中最精彩的一幅。张冠文于去年正式开刻,前后历经8个多月,终于日前大功告成。
  在张冠文家,记者见到翻簧竹刻版《富春山居图》,这幅《富春山居图》长2.4米、高0.12米,由八块竹簧片拼接而成。张冠文以常熟人特有的灵气将先辈的皴、擦、晕、染化为刻痕,以刀代笔,惟妙惟肖,一气呵成。整个作品深得原作和临本的精髓,韵味十足,气息充盈。
  6月1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合璧展出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中间仍少了火烧部分,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张冠文的翻簧竹刻版《富春山居图》则可以称之为完美无缺。张冠文说:“黄公望、王翚和我都是常熟人。黄公望耄耋之年作长卷《富春山居图》,王翚古稀之年临其长卷,而我古稀之年翻簧竹刻临《富春山居图》长卷,这不是巧合,而是上苍赋予我一个常熟人的使命。
  相关链接
  留青竹刻
  留青竹刻也称平雕,是将中国书画作品在竹皮上进行再创作的一门雕刻艺术。其制作工艺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然后把图案之外的青皮铲去,露出竹肌。留青时由作者巧施全留、微留、不留、多留、少留的功夫,使作品显出层次、明暗、浓淡,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珍藏价值,为历代名人雅士所喜爱、珍藏。
  翻簧竹刻
  翻簧竹刻是我国竹刻工艺品中的一个主要品种。翻簧竹刻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其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先是将毛竹锯成竹筒,然后再去除竹子的青色外层和中间层,留取竹筒最里面一层约1毫米的竹簧,经高温煮晒、防蛀、烫压、整平,胶合或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最后在竹簧上面雕刻纹样,以阴线浅刻为主,也有薄浮雕。目前,这一工艺在国内为极少数艺术家所掌握。
  声明: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竹网”的所有文/图稿件,版权均属中国竹网所有。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中国竹网”的文/图稿件均为转载稿,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