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分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面对“一带一路” 中国竹业如何作为?

面对“一带一路” 中国竹业如何作为?

发布时间:2016-04-18 查看次数: 1577次
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作为竹业大国,中国将如何顺应国家大战略、科学定位与合理站位,有关政府部门及竹产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实体的领导、专家和企业家,开始了认真思考。
  日前,中国林学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国际竹藤中心召开了“竹业创新发展与‘一带一路’建设高层学术研讨会”,围绕“发挥中国竹业优势,促进‘一带一路’建设”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
  据介绍,我国现有竹林面积673万公顷,全国约有755万农民直接从事竹林培育、竹制品加工等生产经营,2014年竹产业总值已近1845亿元。然而,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企业综合实力弱、竹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消费者对现代竹制品认知度偏低、过多依赖国际市场等问题依然存在。
  由此,与会领导、专家和企业家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建议。
  国家林业局科技司副司长杜纪山建议,成立“一带一路”竹业创新发展论坛,推动竹业健康持续发展;采取“竹业搭台,经济唱戏”方式,实现优势互补,扩大共识,增进友谊;加强“一带一路”竹业科技创新,为竹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创新驱动。
  中国林学会秘书长陈幸良说,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的先锋力量,不断提升竹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在现代竹业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技术合作、经济与文化融合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林科院副院长李岩泉说,竹业无疆,中国竹业一定要站在国家战略和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谋划未来。中国林科院将一如既往地攻坚克难,加强竹业研究,构建院内联合、院外合作的研究机制,服务竹产业,服务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大战略。
  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省林学会理事长吴鸿说,浙江将依托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围绕“一带一路”方针政策,突出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竹产业发展实现新的跨越。提出做大做强竹业产业策略,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齐生介绍了生物质气化多联产技术、产品、装备等相关情况。生物质气化可以将秸秆、稻壳、果壳等在高温、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加热产生可燃气体,用于发电和锅炉燃料。他希望能将此技术应用于我国竹产业。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资深专家、著名竹林培育学家萧江华研究员建议,坚持主攻二产,发展三产,提升一产;将竹材和竹笋产品生产的单一经济模式向竹林产品、林下种植、养殖和竹林环境利用的综合经济模式转变;提升生态公益林比重;建设高标准基地竹林;维持合理的竹林林分结构;创新高效、适用、经济、可持续经营的关键技术;研发竹林经营机械器具,大力培育产业合作社、产业大户,家庭林场,企业林场等;创新竹林经营市场服务机构;坚持走“请进来”“走出去”的道路。
  国际竹藤中心研究员刘世荣建议,依托“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开展沿线国家竹资源清查与竹产业发展现状、竹产品国际贸易等市场调研;扩大中国竹林培育与加工技术的输出;采取国际培训、合作项目、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提供竹产品生产技术,推广中国竹产业技术和发展经验;加强人文交流,促进竹文化与旅游产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产竹国的竹产业发展,促进竹产业技术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兴竹产业。
  竹子以清淡、秀丽、挺拔之美以及虚心有节备受人们喜爱。我国竹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居世界领先,以产品、设备、设计为载体进行贸易拓展、技术和文化输出。贸易拓展和技术输出主要为亚太和美洲竹区,技术装备输出主要是非洲。
  非洲有着非常丰富的、处于沉睡状态的天然竹林,由此我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为其开展了系列基础性的知识与技术培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作为培训承担单位,国家林业局竹子研究开发中心自1993年始开展援外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了106个国家的2600名学员,包括15名部长级官员;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了合作,其中就有许多非洲国家。从2009年开始,中心又承担起了中国“走出去”的援卢旺达竹子项目,至今已进行到第三期。
  无论是作为竹业管理部门,还是科研单位、企业实体,面对“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他们都说:中国竹业准备好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