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分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传统手编竹制品渐趋没落 “竹编村”困境中的转型

传统手编竹制品渐趋没落 “竹编村”困境中的转型

发布时间:2016-12-18 查看次数: 1490次


编好的竹筛卖不出去,让张茂胜老人很苦恼。记者谢伟摄


山中的葛条在张清亮的作坊里变成了致富的宝贝记者谢伟摄


63岁的张联芳老人正在家门口编竹筐


竹编村中,妇女一般负责编制筛子和竹筐的底部记者谢伟

冬日里,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60岁的村民张茂胜和妻子还像往日一样编筛子和竹筐,可是编好的竹制品至今卖不出去,几十年的营生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市场,这个家家户户以编竹筛和竹筐为副业的村子,不少老年农民失去了过年赚外快的来源。

竹筐竹筛只有老人在编

1214日下午的张屯村,冬日暖阳照着农家的瓷砖门楼,63岁的张联芳和老婆牛宝琴正在门口编竹筐,粗糙的手拿着特殊的铁制工具,水泡过竹条经过编制变成了一个农村常见的竹筐,张联芳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手艺已经50多年,每天可以编3个筐。张屯村竹制品编制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村民们从四川购买毛竹,在农闲时节编制竹筐、竹筛等在农村集市出售,以此为副业的村民过得比周围村的村民要滋润一些。

不要小看粗糙的竹筐和竹筛,制成也要十几道工序,张联芳用铁质工具展示了毛竹变成竹条、竹皮、竹篾,然后夫妻两人合作,女的负责编制筛子和竹筐的底部,男的负责编制收口和提篮的一个完整制作过程。张联芳的3个儿子都没继承竹编手艺,他们选择了外出打工,近一两年,竹制品没落后,老人们的收入明显减少,让不愿依靠儿女养活的他们陷入困境。

网友建议更换产品尝试转型

主要是产品没市场了,以前农家筛粮食用筛子筛,如今都联合收割机了,以前用竹筐收各种果品粮食,如今都用塑料筐了,竹筐价格和塑料筐差不多,可是塑料筐方正,便于搬运和储藏。张屯村的村支书张开喜说。全村615户,过去几乎每家每户都编竹筐、竹筛,几十年产品也没有变化,竹筐、竹筛价格从1元多变成了30多元,现在能剩三分之一的老人在干。

当然也有转换思路的,张茂胜的儿子张严峰通过微博网上求助,希望有人能够购买竹筛:501个、1003个,包邮费。网民虽然有112次友情转发,但是购买者寥寥,大多数人劝竹编村的老人更换产品。网友大衣哥朱之文经纪人:这种东西已经被新产品所代替,没有多大用途的东西,大家当然不会买了。网友“xmwind-西安人:在骊山最高峰的景点就看到有人在编制售卖一模一样的筐子还有竹提篮,可惜依然少有人买,还是转变思想开发新产品吧。网友“1夜雪:农具滞销和农副产品滞销是有区别的,希望博主转换思路,以量需为前提,可改编花篮、饰品,果盘,小动物之类,顺应市场需求。时代变了,笤帚都很少用高粱穗做了,何况筛子。对此张严峰回复:父母年龄大了,一辈子都在编筛子,别的竹器工艺他们学不会。

竹编继承者的艰难转型

49岁的张清亮是个复转军人,外面打过十几年工,也没挣到钱,觉得还是回家发展好,他从父母那里传承了竹编手艺,却不拘泥于传统产品,如今成了张屯村少有的转型成功者,书记张开喜开玩笑说他是村中首富。张清亮的作坊就在家门前的几亩空地上,15个村民和他妻子正在忙碌着,张清亮的主要产品是:用树枝改成的婚礼庆典彩灯树、加工山里村民送来的葛条、装饰隔断用的人工竹子。提起转型之路,张清亮说充满坎坷,多年前,他就和父亲争论过是否要上新产品,后来销售逐渐超过父亲传统竹制品,老人才认了输。

张清亮说,跑市场时有商家问他能不能做假竹子,这种隔断假竹子就是用真竹竿喷绿漆,然后插上工艺假竹叶,最后并排固定,用木围栏装饰。一般在茶馆、餐厅、足浴中心做隔断使用,回来他就按照人家的订单生产,由于产品价格比外地低,质量也好,逐渐占领了市场。如今他开发了很多相关产品,按照订单生产,不但自己致富也给村民创造了十几个就业岗位。他说:市场经济就是市场需要什么你制造什么,质量要好,价格还要低。

记者离开张屯村时已是黄昏,依然有老人在编筐编筛,他们的销售困境让人同情且无奈,也许转型升级换代产品就是在痛苦后的必然选择,这不仅需要老人们转变思想,也需要年轻人传承与发扬。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