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搜货
低价买货
分站 分站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国竹制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中国竹制品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7-01-10 查看次数: 1629次

        我国木材资源缺乏,从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要求出发,发展以竹代木的产品势在必行。此外,竹制家具、工艺品、包装,餐具等,给人以回归大自然之感,是当代流行的天然绿色环保产品。

        铝合金、塑料等原材料的广泛使用,曾使传统的竹制品一时失去了市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及新加工工艺的出现,竹制品脱胎换骨重新焕发了生机,重新进入了市常国外使用竹制品成时尚目前,欧美发达国家竹制品销售迅速增长。德国不莱梅大系竹制品公司的销售额1996年约5万欧元,今年有望达到250万欧元。奔驰、宝马、大众等大公司都用竹制品把办公室、展览会展厅和商店装饰得典雅精致。私人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具有异国情调的竹制品材料装饰房间。据统计,美国和欧洲各占世界竹制地板消费量的20%。不莱梅大系竹制品公司老板格茨·施米特说:“使用竹子不仅仅是一种时髦现象,它将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竹子开发远未穷尽虽然竹子很轻,但它是地球上最坚硬的植物之一。在荷兰艾恩德霍芬科技大学进行的试验表明,竹子的抗压性可以同砖头和水泥媲美,其抗拉性与钢材一样。我国古代帆船的帆比欧洲的帆要简单实用,其秘密就是用竹子做支撑。欧洲的专业人士对这种空心的柱子羡慕不已。目前,我国对竹子制品的开发研制甚至落在了不产竹子的欧洲后面。大多数竹制品仅仅是粗加工,且花色品种少、更新换代慢。 

        从国外的资料上看到,竹子不仅被加工成昂贵的地板、高档的家具、实用的贴面板,而且还可以制成体育用品,冲浪板、滑雪板,甚至可以用竹子制成精美的自行车。竹子属于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每年能将其生物量扩大30%,极适合在我国南方贫困山区开发。只要我们重视竹子的开发,投入资金,引进新的加工工艺,竹子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随着我国餐具消费速度的递增,现有的大量一次性餐具对环境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具有环保功能的竹制绿色餐具或食品包装容器必将迎来一个灿烂美好的销售前景。

        众所周知,我国竹林资源丰富,竹林生成快,四季成材。如果使用竹材料生产餐具或食品包装容器的话,不仅能保证原材料供应无后顾之忧,而且竹材料餐具或食品包装容器在生产和使用的过程中无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同时,用竹材料制成的餐具或食品包装容器还保留了竹子所特有的自然清香、淳朴色调和刚柔相济的材性,这是用其他材料生产的产品所无法比拟的。

目前,我国竹材料餐具或食品包装容器的研发和生产还处在起步阶段。有识之士一旦抓住这大好机遇,必将赢得无限商机。

        我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拥有500余种竹子,竹林面积484万公顷,占世界竹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1、竹子属于草本植物,是世界上生长最快的植物之一,竹子三四年就可成材,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而且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竹鞭纵横交结,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土防冲,防风减灾等良好功能,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 、竹制品市场前景广 竹在天然林存量甚低的我国已成为一种优质替代材料,竹制品的市场前景级广。与木制品相比竹制品具有以下特点:耐磨性、抗压性、阻燃性、韧性、吸音性、防虫蛀性极佳等特点。此外,竹制品具有其它任何同类产品不具备的疗养性。竹材导热性能低,具有自动调节和保温功能,冬暖夏凉,长时间居住可减少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因为竹制品永远不会发生虫蛀和霉变,空气清新自然,使用者可避免过敏性气喘病。竹制品有适当的弹性,可以缓和脚的重力,作为竹地板,长期使用可缓解疲劳。竹制品在粘接上使用特种胶,避免了甲醛对人体的危害,有益于人体健康。竹制品的市场价格仅为同类产品的一半,因而备受消费者亲睐。

3、竹制品产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好 竹子的生长速度快,三四年就可成材,一次栽植成功就永续利用,砍伐方便。正因为竹子的以上特点,大大降低了竹制品产业的成本与风险。中国是竹子经营集约程度最高的国家,全国竹业总产值已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经统计年亩产竹材5000kg,亩产鲜笋3000kg,亩产值达5万元人民币,高度集约经营。竹的初级品经营就有如此丰厚的利润,将竹子深加工,发展竹制品产业,收益将更好。

4、竹制品产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发展竹制品产业,将营造一个庞大的生产、加工、销售体系,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竹林的看护、竹材的砍伐、竹料的加工、竹制品的销售,以及各环节间材料的运输,每一个都可吸纳大量劳动力。

         中国竹制品网是应时而生的专注竹产业的互联网供求信息平台,致力于形成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竹产业网络生态圈,为竹产业的相关行业开辟新的渠道、新的经营观。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