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风采的笋衣艺术
中国是竹的故乡。开发竹资源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竹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人们钟情的是竹材、青睐的是竹笋。就连竹梢竹叶,也成为人们利用和描绘的对象。而对于笋衣(俗称笋壳)则少有人问津。
笋是“竹之萌”、“竹之胎”。笋发萌于冬天。为了让笋能抗击天寒地冻,顶破厚土石砾,笋衣相伴而生,层层环绕,紧紧地将其包裹。待到春暖花开,笋便会发生质变,硬化为竹,从笋衣的襁褓中昂首而出。笋衣则随着竹的节节攀高而次第脱落,躺在地上目送着它曾经孕育过、呵护过的竹舞风弄云,决不分享一滴雨露,一缕阳光。最后,化为腐土,滋养竹根。寒冬再临,新笋又萌时,它又会毫无怨言义无反顾地再次承担保姆的使命。
无私奉献的笋衣,很难入人的法眼。最多,是被人们拿来作鞋,为保护人类之足磨损掉自己最后的生命。从唐代诗人张沽的“斫树遗桑斧,浇花湿笋鞋”诗句中,可以看出,至迟在唐代,劳动人民已开始用笋衣作鞋了。这种鞋,肯定雅致舒适,不然,文人们不会用它当馈赠品。张籍赋诗曰:“蛮藤剪为杖,楚笋结为鞋。称与诗人用,堪随礼寺斋。寻花入幽径,步日下寒阶。以此持相赠,君应惬素怀。”到了宋代,笋鞋很盛行。曾巩常穿笋鞋踏青,并发出“野柔川深春事来,笋鞋瞑戛青云步”的赞叹。爱竹喜笋的僧人,对笋鞋更是情有独钟。据《笋谱》记载:“僧家多取苦笋壳,裁为鞋屐,中屉,可隔足汗耳。”早先的赤壁,也有以笋衣作鞋的传统。但不管如何,数千年来,人们对笋衣的利用和赞美,也就一鞋而矣。
直到一个叫佘炳生的人出现,笋衣,才被带入了艺术的殿堂,纳入了开发的视线,可望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佘炳生曾是湖北省赤壁市的一个局长。从小酷爱书画,乐于探索。政务繁忙之际,也不忘挥洒几笔。他于知天命之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便开了个书画店,专心于翰墨丹青生涯。但当今社会,从事书画者,多如过江之鲫,妙手巨擘者,却寥若晨星。要想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必须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他生长在被联合国命名的“万亩竹海”,对竹和笋,有深切的感悟。于是,他独具慧眼看中了被人不屑一顾的笋衣,独具匠心地把书画艺术与笋衣结合起来,自创了独具风采的笋衣书画艺术品。他用特殊的工艺,对笋衣进行科学处理,使之花纹清晰,色泽光亮,坚固柔韧,防虫防腐。然后,按照要表现的对象,精心剪裁,精心雕刻,精心拼贴,将各种人物山水花鸟,表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种艺术品,既有浮雕的冲力,刺绣的质感,又有剪纸的空灵、国画的神韵,可谓别致清雅,风格卓异,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无论是龙楼凤阁,朱门绣户,还是高寓广厦,蓬庐农舍,挂一帧笋衣书画,都能拔其品位,增其风雅。这种新奇之作甫一推出,立刻引起有识之士的注意,观者赞不绝口,索者接踵沓来。
佘炳生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在探索的路上踔厉风发,奋勉前行。他借鉴古代的竹纸技术,开发出以笋衣为材料的生活用纸。这种纸保持了笋衣的天然特性与质地,时尚典雅,新奇清逸。既可用于泼墨挥毫,又能适于家庭装饰,且防霉防虫,经久如新。最难能可贵的是,笋衣纸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污染。目前,他已向国家中请了专利,准备大规模生产。
竹笋每年勃发一次,笋衣,属于可再生资源。赤壁多竹,与其毗邻的湘赣的地区,山相连,竹相拥,笋衣资源丰沛。将它变废为宝,是一大善举和壮举。
佘者,人之示范也。佘炳生已作出表率,也必将应者景从,继者如潮
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
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②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 新购竹蒸笼的保养、使用方法 2017-05-07
- 坚韧的竹子—励志故事 2017-04-28
- 竹有十德 2014-09-15
- 成都画家独创草书画竹技法 2014-09-15
- “大黄鸭之父”携竹编“粉红猫”亮相上海 2014-09-15
- 筷子的长度为什么是7寸6分? 2014-09-15
- 让生活走进自然---竹文化元素扮靓青岛世园会 2014-09-15
- 竹神的神话传说 2014-09-15
- 戏说:竹文化与居住品味 2014-09-15
- 竹有保平安之用 2014-09-15